【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十面埋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典故,源自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它讲述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率领的汉军重重包围,最终兵败自刎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与悲剧命运。
一、故事总结
《十面埋伏》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描述了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汉军围困的情景。当时,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对项羽形成了“十面埋伏”的包围圈。项羽虽勇猛无畏,但兵力寡不敌众,最终在乌江边自刎而死,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霸主生涯。
这一典故常用来比喻陷入重重包围、无法逃脱的困境,也象征着英雄末路的悲壮。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故事名称 | 十面埋伏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背景 | 楚汉相争时期(秦朝灭亡后) |
主要人物 | 项羽、刘邦、韩信、彭越 |
战役地点 | 垓下(今安徽灵璧) |
战术 | 汉军采用“十面埋伏”战术,将项羽包围 |
结果 | 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 |
象征意义 | 英雄末路、陷入绝境、悲剧命运 |
现代用法 | 比喻被多方包围、难以脱身的处境 |
三、历史与文学价值
《十面埋伏》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后世许多戏曲、小说、评书都以此为蓝本,如京剧《霸王别姬》便取材于此。这些艺术形式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历史故事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片段。
四、结语
“十面埋伏”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强大对手时,即使英勇无畏,也要懂得审时度势。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孤独。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与悲剧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