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虱而谈原文及翻译】一、
“扪虱而谈”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最早见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讲述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王猛在与人交谈时,一边摸着身上的虱子,一边谈论天下大事的故事。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不拘小节、率性而为、谈吐不凡的形象,常用来形容那些在言谈中不拘形式、风度翩翩的人。
该成语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洒脱性格,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崇尚自由、个性张扬的文化氛围。如今,“扪虱而谈”多用于形容人说话有分量、有见识,即使在随意的场合也能展现出非凡的气度。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世说新语·任诞》 “王猛字景略,少贫贱,好读书,性清约。尝与人共坐,忽见一人,形貌甚陋,而谈议风流,意气自若。其人曰:‘吾家贫,无以奉养,今得此一席,愿闻君子之言。’王猛曰:‘君何以知吾为君子?’其人曰:‘观君举动,非俗人也。’遂相与论道,至夜不休。” | 《世说新语·任诞》 “王猛字景略,年少时生活贫困,但喜好读书,性格清廉简朴。有一次他与人同坐,忽然看见一个人,外貌丑陋,但谈吐风雅,神情自若。那人说:‘我家中贫穷,无法供养自己,现在能有这样的座位,希望能听您讲些道理。’王猛问:‘你怎么知道我是君子?’那人答:‘看您的举止,不是普通人。’于是两人开始讨论大道,一直谈到深夜。” |
三、延伸理解
“扪虱而谈”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代表了古人对“真才实学”的重视,以及对“不拘小节、志存高远”的推崇。在今天,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既可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谈吐风趣,也可用于赞美某人虽身处平凡,却能谈出不凡之见。
四、结语
“扪虱而谈”虽出自古籍,但其精神内核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修养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从容与自信,哪怕是在最不起眼的场合,也能展现出不凡的气度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