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什么意思】“秉笔直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原意是指拿着笔直截了当地书写历史或事实,不加掩饰、不歪曲真相。后来引申为坚持原则、如实记录、不畏权势、敢于直言的品质。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秉笔直书 |
拼音 | bǐng bǐ zhí shū |
出处 | 《左传·宣公二年》:“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告于晋侯。赵盾曰:‘子为我书,我不敢也。’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不能行道,何以称职?’遂秉笔直书。” |
释义 | 拿着笔直接书写,不隐瞒、不歪曲事实,形容人正直、诚实、有原则。 |
引申义 | 比喻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的精神。 |
近义词 |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刚正不阿 |
反义词 | 阿谀奉承、欺上瞒下、歪曲事实 |
二、使用场景
“秉笔直书”常用于形容人在记录历史、撰写文章、发表言论时,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因个人利益或外部压力而改变事实。例如:
- 历史学家在研究史料时,秉持“秉笔直书”的精神,力求还原真实历史。
-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做到“秉笔直书”,不偏不倚地呈现事实。
- 在职场中,员工若能“秉笔直书”,则有助于推动公司内部的透明与公正。
三、文化意义
“秉笔直书”不仅是对历史记录者的道德要求,更是对社会良知的一种呼唤。它强调了真实、公正、责任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正直”这一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社会,面对信息泛滥和舆论操控,“秉笔直书”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坚守事实、不随波逐流,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四、总结
“秉笔直书”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它代表着一种不畏强权、坚持真理、追求真实的信念。无论是在历史、新闻、教育还是日常生活中,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