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手不释卷”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读书不断,即使在休息时也常常手不离书。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讲述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的故事。
一、成语来源与背景
“手不释卷”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原文如下:
>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为将,常习兵法,手不释卷。”
意思是说,吕蒙后来成为将领,经常学习兵法,手上从不放下书本。后来人们用“手不释卷”来形容一个人勤于学习、酷爱读书的状态。
二、主人公是谁?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主人公 |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名将) |
出处原文 | “常习兵法,手不释卷。” |
成语含义 | 形容勤奋好学,读书不停 |
历史评价 | 吕蒙原本是武将,后来通过刻苦学习,成为文武双全的将领 |
三、吕蒙为何“手不释卷”
吕蒙原本是东吴的一位武将,性格粗犷,不喜读书。但随着他在战场上的历练,他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发奋学习,尤其喜欢研读兵法和历史书籍。他的这种转变得到了孙权的赞赏,并最终成为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
四、总结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吕蒙,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他对学习的执着,也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尊重。今天,“手不释卷”依然被用来鼓励人们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不断充实自己。
注:本文内容基于历史记载与成语典故整理而成,力求准确且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