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作品以红军长征途中突破娄山关为背景,展现了革命者的英勇与坚定。这首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毛泽东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一、原文回顾
> 忆秦娥·娄山关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二、
该词通过描绘清晨的寒风、雁鸣、霜月和战马的足迹,营造出一种肃杀而悲壮的氛围。后半部分则转入对革命道路的思考,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整首词既有写景,也有抒情,情感深沉,气势恢宏。
三、表格形式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牌名 | 忆秦娥 |
作者 | 毛泽东 |
创作时间 | 1935年 |
背景 | 红军长征途中突破娄山关 |
主题 | 革命精神、战争艰苦、英雄气概 |
意象 | 西风、雁叫、霜晨、马蹄、喇叭、雄关、苍山、残阳 |
情感基调 | 凄凉中见豪迈,悲壮中显坚定 |
语言风格 | 凝练含蓄,富有画面感 |
艺术特色 |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对比强烈,意蕴深远 |
四、赏析要点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开篇即渲染出寒冷肃杀的战场环境,为全词定下沉重基调。
-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用声音描写突出战争的紧张与残酷。
- “雄关漫道真如铁”:比喻革命道路的艰难险阻,表现红军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
- “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不畏艰险、重新出发的决心,体现革命者的乐观与坚韧。
-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结尾两句以壮阔景象收束,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革命精神的象征。
五、结语
《忆秦娥·娄山关》不仅是一首写实之作,更是一首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它通过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红军在极端困境下的英勇与智慧,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这首词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