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成语】“沆瀣一气”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几人之间关系密切、勾结在一起,通常带有贬义。这个成语出自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典故,后来被广泛用于描述不正当的联合或利益共同体。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沆瀣 | 指夜间的雾气,比喻气味相投、志同道合的人 |
一气 | 表示连成一片、共同行动 |
沱瀣一气 | 原指两人气味相投,后引申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 |
二、出处与演变
“沆瀣一气”最早出自《新唐书·李商隐传》中的一则故事:
> “(李)固有大志,而才调不凡,然其性多忌,好以文辞自矜,时人号曰‘李三郎’。……时人谓之‘李、崔、温、裴’四家,皆以文章相高,而李尤著。然其所交者,多浮薄之徒,如‘沆瀣一气’。”
这里的“沆瀣一气”原指李商隐与几位文人因志趣相投而交往密切,后来逐渐演变为贬义,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为了私利而勾结在一起。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使用举例 |
描述不良合作 | 他们为了牟取暴利,沆瀣一气,干了不少违法的事。 |
批评腐败现象 | 官员和商人沆瀣一气,损害了国家利益。 |
讽刺小团体 | 这个部门内部沆瀣一气,互相包庇,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趋炎附势、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反义词 | 水火不容、各行其是、泾渭分明 |
五、总结
“沆瀣一气”是一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成语,原本用于形容志趣相投的朋友,但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批评那些为了私利而勾结在一起的行为。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沱瀣一气 |
出处 | 《新唐书·李商隐传》 |
本义 | 志趣相投的朋友 |
现义 | 勾结、勾搭、搞小团体 |
情感色彩 | 贬义 |
使用场合 | 批评、讽刺、揭露 |
通过了解“沆瀣一气”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