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概念之一。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剩余价值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它们分别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不同方式。
一、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来获取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方式主要依赖于延长工作日,即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多干活,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这种方式不依赖于延长工作时间,而是通过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工人用更少的时间创造同样或更多的价值,从而为资本家提供更多剩余价值。
这两种剩余价值形式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工人劳动的剥削本质。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绝对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 |
定义 | 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获得的剩余价值 |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 |
来源 | 延长工作时间 | 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 |
手段 | 增加劳动时间或强度 | 改进技术、优化管理、提高生产力 |
特点 | 直接增加剩余价值量 | 相对增加剩余价值量 |
历史发展 | 资本主义初期的主要剥削方式 | 随着工业发展逐渐成为主要剥削方式 |
对工人影响 |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生活压力大 | 工人劳动效率提高,但可能面临竞争压力 |
典型例子 | 工厂实行12小时工作制 | 引入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工操作时间 |
三、结语
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它们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重要手段。理解这两种剩余价值形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以及劳动者在其中所处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