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意思】一、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句话强调的是人在经历内心困扰与思虑后,才能有所作为。
其核心含义是:当一个人内心受到困扰,思考过程中遇到阻碍和矛盾时,这种心理上的压力和挣扎反而能激发他的潜能,促使他不断努力、反思、调整,最终达到突破和成长。也就是说,只有在困境中坚持思考、不轻言放弃的人,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成就。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常被用于教育、管理、领导力培养等领域,提醒人们面对困难时应保持冷静、理性,并从中寻找动力和方向。
二、表格展示
概念 | 含义 | 作用 | 应用场景 |
困于心 | 内心受到困扰或压抑,情绪波动较大 | 引发反思与自我审视 | 个人成长、心理调节 |
衡于虑 | 思考过程中遇到阻碍或矛盾,需要权衡利弊 | 培养理性思维与判断力 | 决策制定、问题解决 |
而后作 | 在经历内心挣扎和深思熟虑之后,产生行动或成果 | 实现突破与成长 | 成功人士的奋斗过程、项目推进 |
整体意义 | 强调逆境中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 | 鼓励积极面对挑战 | 教育、职场、人生规划 |
三、结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一种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面对困难、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我们学会在困境中坚持,在思考中前行,便能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