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避三舍详解】“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古代战争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在面对强敌时主动后撤以避开正面冲突,从而争取时间或寻找有利战机。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的智慧,也蕴含了灵活应变、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
一、成语出处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晋文公为了遵守对楚国的承诺,在战前主动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最终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二、成语释义
- 字面意思:退让三舍的距离(约90里)。
- 引申意义:指在面对强敌或不利局面时,采取主动退让的策略,以避免直接冲突,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三、使用场景
场景类型 | 使用示例 |
军事战略 | 战争中为避免损失,主动撤退。 |
政治外交 | 在谈判中暂时让步,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
商业竞争 | 避免正面冲突,调整策略后再出击。 |
日常生活 | 面对矛盾时,选择冷静退让以化解冲突。 |
四、相关故事
故事名称 | 简要内容 |
城濮之战 | 晋文公为守信,退避三舍,最终击败楚军。 |
周瑜智取曹操 | 虽非直接使用“退避三舍”,但体现了类似的策略思维。 |
诸葛亮空城计 | 通过“退”来迷惑敌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五、成语用法与注意事项
- 常用结构:动词 + “退避三舍”
- 常见搭配:退避三舍以保全实力、退避三舍后反击
- 注意点:
- 不宜用于描述无原则的退让。
- 强调“有目的”的退让,而非消极逃避。
六、总结
“退避三舍”不仅是古代战争中的战术,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压力或挑战时,有时“退”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冷静、灵活应对。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退避三舍 |
出处 | 《左传》 |
含义 | 主动后撤以避敌锋芒 |
战术意义 | 保存实力,伺机反击 |
使用场景 | 军事、政治、商业、日常 |
相关故事 | 城濮之战等 |
用法建议 | 用于有策略性的退让 |
注意事项 | 避免无原则退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