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鞭辟入里是什么意思】“鞭辟入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说话或文章切中要害,分析深入、透彻。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学和哲学语境,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揭示。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鞭辟入里 |
拼音 | biān bì rù lǐ |
出处 |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注:原意为“鞭打到里面”,后引申为剖析深入) |
释义 | 形容分析问题非常深入、切中要害,能够直指事物的本质。 |
用法 | 多用于评价文章、言论或观点,表示其分析到位、见解深刻。 |
近义词 | 切中肯綮、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
反义词 | 浮光掠影、不着边际、泛泛而谈 |
二、成语解析
“鞭辟入里”字面意思是“鞭子打到里面”,比喻分析问题时层层深入,不流于表面。它强调的是思维的深度和表达的精准性。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用于以下场景:
- 写作:如评论一篇文章,可以说“作者鞭辟入里地分析了社会现象”。
- 演讲:形容某人的发言切中要害,令人信服。
- 学术讨论:用于肯定某人的研究深入细致,观点鲜明。
三、使用示例
示例句子 | 说明 |
他的分析鞭辟入里,让人耳目一新。 | 表示他的分析非常深入,有启发性。 |
这篇文章鞭辟入里地探讨了教育改革的问题。 | 强调文章对问题的剖析深刻。 |
他的话虽然简短,但鞭辟入里,直击人心。 | 表示语言简洁却富有力量。 |
四、总结
“鞭辟入里”是一个含义深刻、使用广泛的成语,适用于各种需要表达“深入分析”的场合。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精炼,也反映了说话者或写作者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掌握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