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一、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易传·系辞上》,是古代哲学中对宇宙本体与现象世界的区分。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区分“道”与“器”的不同层次和意义。
- “形而上” 指超越具体形态、不可见的抽象原理或本体;
- “形而下” 指有具体形态、可见可感的物质世界或工具;
- “道” 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和终极真理;
- “器” 是具体的物象、事物或工具。
这一思想在儒家、道家及后来的理学中都有重要体现,强调了“道”与“器”的关系,即“道”为根本,“器”为表现。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易传·系辞上》 |
原文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 | 超越具体形态,无形无相,指抽象原理或本体 |
形而下 | 具有具体形态,可见可感,指物质世界或具体事物 |
道 | 宇宙的根本规律、终极真理,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 |
器 | 具体的物象、工具或现象,具有局限性和可变性 |
关系 | 道是器的依据,器是道的表现;二者不可分割,但层次不同 |
哲学意义 | 强调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体现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特点 |
三、补充说明
“道”与“器”的概念不仅存在于哲学中,也广泛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艺术、医学、政治等。例如,在中医中,“气”可以视为一种“道”,而人体则是“器”;在书法中,笔法是“器”,而意境则是“道”。
这种思维方式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时既关注本质,又不忽视现实,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思维。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含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