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逐兔故事来源是什么】“东门逐兔”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常用来比喻人做事不专心、见异思迁,最终导致失败。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一则寓言,讲述的是齐国大臣孟尝君的门客冯谖的故事。
一、故事背景与
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以好客著称,门下有众多门客。其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门客,起初并不受重视。一次,孟尝君问门客们有什么特长,冯谖说:“我没有什么特长,只是喜欢弹琴。”孟尝君便让他弹琴。后来,冯谖又说:“我还会唱歌。”于是,他又被安排去唱歌。但冯谖并没有真正专注于这些技能,反而常常借故推脱,甚至在孟尝君面前表现出懒散的样子。
有一次,孟尝君派人到薛地收债,冯谖主动请缨,并提出要带一只兔子去。他带着兔子到了薛地,把债主们都召集起来,然后放出兔子,让债主们争相追逐,借此机会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和地方官的贪婪。回来后,冯谖向孟尝君报告了情况,并建议他免除部分债务,以赢得民心。孟尝君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二、故事来源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故事名称 | 东门逐兔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 |
主角 | 冯谖(孟尝君门客) |
故事主旨 | 做事应专注,不可三心二意;同时体现智慧与远见 |
典型情节 | 冯谖假借“逐兔”之名,实则考察民情,提出合理建议 |
后世影响 | 成为成语,常用于批评做事不专一的人 |
文化意义 | 展现古代士人的谋略与责任感 |
三、结语
“东门逐兔”虽然表面上讲的是一个看似荒唐的“逐兔”事件,但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不仅是对冯谖机智与远见的赞美,也是对那些只顾表面功夫、不务正业者的警示。这个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提醒人们做事要专注、踏实,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