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的含义是什么】“猝不及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种突发事件发生得非常突然,让人来不及反应。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中都较为常见。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以下将从定义、来源、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展示。
一、
“猝不及防”出自古代文献,原意是“突然袭击,使人来不及防备”。现在多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没有预兆,让人措手不及。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突然性”和“无准备状态”。
在使用时,通常用于描述意外事件、突发状况或令人震惊的情景。例如:突如其来的灾难、紧急的变故、意想不到的好消息等。
需要注意的是,“猝不及防”虽然是一个成语,但其结构并不完全符合传统成语的对仗格式,因此在某些语境下可能被视为俗语或口语表达。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猝不及防 |
拼音 | cù bù jí fáng |
出处 | 出自《左传》或《史记》,后世广泛使用 |
含义 | 形容事情发生得太突然,让人来不及反应或防备 |
结构 | 联合式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 |
用法 | 多用于叙述突发事件、意外情况,也可用于比喻心理上的震惊 |
近义词 | 突如其来、措手不及、始料未及 |
反义词 | 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早有预料 |
例句 | 1. 灾难来得猝不及防,人们纷纷逃散。 2. 他的决定让大家都猝不及防。 |
使用场景 | 新闻报道、文学描写、日常对话中均可使用 |
三、结语
“猝不及防”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非常灵活,能够准确传达出一种“突然、意外”的情绪。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了解其来源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不同场合中更好地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