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踽踽独行茕茕孑立出处及意思介绍】一、
“踽踽独行,茕茕孑立”是一句常见的成语组合,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孤独、寂寞、无依无靠的状态。这两句话分别出自不同的典籍,但常常被连用,表达一种凄凉、孤寂的心境。
“踽踽独行”出自《诗经·唐风·杕杜》,原意是形容一个人独自前行,显得孤单而落寞;“茕茕孑立”则出自《后汉书·王符传》,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孤苦伶仃,没有依靠。两者结合使用,更能突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话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独自奋斗、无人陪伴的处境,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渲染情感氛围。
二、表格展示:
成语 | 出处 | 原文 | 释义 | 现代用法 |
踽踽独行 | 《诗经·唐风·杕杜》 | “杕杜,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 形容一个人独自行走,孤单落寞。 | 描述一个人独自行动,缺乏陪伴或支持。 |
茕茕孑立 | 《后汉书·王符传》 | “一人茕茕孑立,形影相随。” | 形容一个人孤苦无依,只有自己一人。 | 描述一个人孤独无助,缺乏依靠和陪伴。 |
三、结语:
“踽踽独行,茕茕孑立”虽源自古代文献,但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表达个人情感、描绘人生困境时,能够引发共鸣。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表达,这一成语组合都能准确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