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工之侨献琴》是明代文学家刘基(字伯温)所作的一篇寓言性质的短文,通过讲述一位工匠工之侨献琴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古物、不辨真伪的现象。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原文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一日,献之太常。太常以示乐官。乐官曰:“非古也。”于是乎,工之侨以琴归,而与其人谋曰:“吾今而后知古之不可为也。”
二、翻译
工之侨得到了一棵优质的桐木,把它砍削成琴,装上琴弦弹奏,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金石相击。他自认为这是天下的绝妙之物。有一天,他把琴献给了太常寺。太常寺将琴展示给乐官看。乐官说:“这不是古代的琴。”于是,工之侨把琴拿回去,并对那个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古代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能懂得的。”
三、与分析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刘基(明初政治家、文学家) |
文体 | 寓言散文 |
主题思想 | 讽刺世人盲目崇拜古物、不辨真伪,强调应注重事物的本质和实际价值 |
主要人物 | 工之侨、太常、乐官 |
情节结构 | 得琴 → 献琴 → 被否定 → 反思 |
写作手法 | 对比、讽刺、象征 |
现实意义 | 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的“古”所迷惑,要注重实质与理性判断 |
四、启示与思考
《工之侨献琴》虽短,但寓意深远。它告诉我们:
- 不要迷信权威:乐官的评价并非基于琴的实际质量,而是因其“非古”而否定。
- 重视内在价值:真正的美在于其本质,而非外在的标签或历史背景。
-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工之侨最终意识到不能一味追求古人之物,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则故事,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学会辨别真伪,做出独立判断。
五、总结
《工之侨献琴》通过一个简单的献琴事件,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它不仅是古代文学中的佳作,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无论是对待艺术、文化,还是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我们都应秉持理性与独立精神,避免陷入盲目崇拜与形式主义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