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耿耿出处于哪里】“忠心耿耿”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人忠诚、坚定的成语,常见于文学作品或日常表达中。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本文将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总结“忠心耿耿”的来源,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忠心耿耿”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其含义是形容人对国家、君主或事业非常忠诚,内心坚定,毫不动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忠心耿耿”已经成为一个固定搭配,但在古代,它并非一个独立的成语,而是由“忠心”和“耿耿”两个词组合而成,分别表示“忠诚的心”和“坚定、不改变的样子”。
该成语多用于赞美那些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高度忠诚的人,尤其在古代政治或军事语境中更为常见。例如,在描写忠臣、将领或义士时,常用此词来形容他们的品德。
二、出处与相关文献
词语 | 出处 | 作者/朝代 | 含义解释 |
忠心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春秋时期 | 忠诚的心,指对君主或国家的忠诚 |
耿耿 | 《诗经·小雅·小弁》 | 先秦 | 形容心志坚定、不改变 |
忠心耿耿 | 《后汉书·王符传》 | 东汉 | 表达忠诚坚定,不为外物所动 |
忠心耿耿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西晋(陈寿) | 描述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 |
三、延伸说明
尽管“忠心耿耿”作为一个完整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见,但“忠心”与“耿耿”两词的结合在后世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随着文言文的发展,这种表达方式被广泛使用。
此外,这一成语也常出现在诗词、小说及历史记载中,用来强调人物的忠诚品格,如《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诸葛亮“忠心耿耿”,体现了其对蜀汉政权的忠诚。
四、结语
“忠心耿耿”虽非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成语,但其意义深远,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忠诚品德的高度推崇。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一表达都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和文化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