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辟入里是什么意思】“鞭辟入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分析问题非常深刻、切中要害。它源自古代的修辞手法,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入剖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鞭辟入里 |
拼音 | biān bì rù lǐ |
出处 | 《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后人引申为“鞭辟入里”,指分析问题深入细致,直达核心。 |
含义 | 形容分析问题或评论事物时,能够深入本质,切中要害,不流于表面。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评价文章、演讲、分析等场合。 |
近义词 | 切中要害、一针见血、直指本质 |
反义词 | 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隔靴搔痒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章评论 | 他的文章鞭辟入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令人深思。 |
学术研究 | 研究报告鞭辟入里,揭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 |
会议发言 | 主讲人的发言鞭辟入里,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认可。 |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 误用点:有些人将“鞭辟入里”理解为“鞭打到里面”,其实这是误解。该成语并非字面意义,而是比喻深入分析。
- 适用对象:适用于抽象概念、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等,不适合用于具体动作或物理行为。
- 语气色彩:偏正式、书面化,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
四、总结
“鞭辟入里”是一个表达深度分析能力的成语,强调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透彻理解。在写作、演讲或学术讨论中,若能运用此成语,往往能提升表达的深度和说服力。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