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歌的校歌详注】《浙江大学校歌》是浙江大学的重要文化象征之一,承载着学校的历史、精神与理想。校歌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浓缩了浙大办学理念与人文精神的“声音史书”。本文将对《浙江大学校歌》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对其歌词内容、创作背景、歌词解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校歌概述
《浙江大学校歌》由著名音乐家陈田鹤作曲,歌词由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亲自撰写。校歌创作于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旨在激励师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术追求,弘扬爱国精神和求是精神。
校歌语言庄重典雅,旋律激昂奋进,体现了浙大人“求是创新”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浙大在动荡年代中坚守教育使命的坚定信念。
二、校歌歌词解析(节选)
歌词内容 | 解析 |
“大江之滨,东海之滨,浙大之名,四海同钦” | 开篇点明浙大地理位置,表达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声誉。 |
“求是创新,实事求是,科学精神,永志不渝” | 强调浙大的核心精神——“求是”与“创新”,体现浙大一贯坚持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
“巍巍学府,浩气长存,千秋万代,薪火相传” | 表达对浙大历史的敬仰与传承的决心,寓意学校精神代代相传。 |
“山高水长,风华正茂,学子奋发,志在四方” | 描绘浙大学子的精神风貌,鼓励青年一代积极进取,胸怀天下。 |
三、校歌创作背景
- 时间:1938年,抗战期间
- 地点:浙江杭州(后因战事迁至贵州遵义)
- 背景:当时浙大为躲避战火,辗转多地,仍坚持办学,校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
- 意义:校歌不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更是凝聚师生精神力量的重要工具。
四、校歌的文化价值
项目 | 内容 |
历史价值 | 校歌记录了浙大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教育价值 | 校歌传递了求是精神与爱国情怀,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
文化象征 | 校歌已成为浙大精神的象征,每逢开学、毕业等重要时刻都会被传唱。 |
艺术价值 | 曲调庄重而富有节奏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
五、结语
《浙江大学校歌》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精神与文化的经典之作。它见证了浙大从艰难岁月走向辉煌发展的历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浙大人不断前行。无论是作为校内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还是作为对外展示浙大形象的窗口,校歌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本次详注,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校歌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也更能体会到浙大人“求是创新”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