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过宋文言文翻译】一、
《杨朱过宋》是《孟子·尽心上》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杨朱路过宋国时,遇到一位农夫在耕作。农夫看到杨朱后,向他提出了一个关于“仁”的问题。杨朱通过简短的对话,表达了对人性本善的理解,并指出“仁”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这则故事虽短,但寓意深刻,强调了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杨朱作为先秦思想家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二、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文言文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杨朱过宋,见桑下有妇人而哭甚哀。 | 杨朱路过宋国,看见桑树下有一位妇女哭泣得很伤心。 |
问其故,曰:“吾夫死于路,今无以葬也。” | 问他原因,她说:“我的丈夫死在路上,现在没有钱安葬他。” |
杨朱曰:“吾与汝千金,可乎?” | 杨朱说:“我给你一千金,可以吗?” |
妇人曰:“妾非爱千金也,吾夫死而不能葬,吾不欲生也。” | 妇人说:“我不是贪图一千金,只是我的丈夫死了却无法安葬,我不愿再活了。” |
杨朱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杨朱说:“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
“今吾欲使天下之人皆得其所,岂独吾之妻与子哉?” | “现在我想让天下人都得到他们应得的,难道只为了我的妻子和孩子吗?” |
三、内容解析
这则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杨朱并没有直接给予金钱帮助,而是通过回答妇人的问题,阐述了他对“仁”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仁”不是一时的施舍,而是要从根本上关心他人,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同时,故事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贫富差距大,百姓生活艰难,甚至连基本的安葬都无法保障。这种背景下,杨朱的言论更显珍贵,体现出他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性的尊重。
四、结语
《杨朱过宋》虽为一则小故事,但其思想内涵丰富,不仅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也反映了先秦时期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通过阅读和理解这则寓言,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