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恶小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谁说的】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强调了行为的累积效应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句话并非出自某一位特定的古代学者或文学家,而是源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对刘备的记载。原文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后来被后人广泛引用,并在不同文献中出现。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在于提醒人们: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应当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小恶积累起来可能酿成大祸,小善虽微,却能积少成多,最终成就大德。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
原句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作者/来源 | 陈寿(《三国志》作者),但此句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据说是刘备的言行记录 |
含义 | 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
适用范围 | 道德修养、个人行为规范、社会治理等 |
现代引用 | 多用于教育、劝诫、领导力培养等领域 |
常见误写 | “勿以恶小而不为” 或 “勿以善小而为之”,但原意应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相关名人 | 刘备、诸葛亮、司马光等均曾在著作或言论中引用类似观点 |
三、补充说明
虽然这句话常被认为是孔子所说,但实际上并无直接证据支持这一点。更准确地说,它属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慎微”理念的体现,强调的是细节的重要性与道德自律。在后世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这句话被多次引用和传播,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处世哲学之一。
通过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日常行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注重品德修养与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