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瘤细胞的筛选方法和原理】在单克隆抗体技术中,杂交瘤细胞的筛选是关键步骤之一。通过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可以产生能够持续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而,并非所有融合后的细胞都能成功分泌目标抗体,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筛选过程。
以下是杂交瘤细胞筛选的主要方法及其原理总结:
一、筛选方法与原理总结
筛选方法 | 原理说明 | 优点 | 缺点 |
选择性培养基筛选(HAT培养基) | 利用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抑制未融合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只有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能在其中存活 | 简单高效,可有效淘汰未融合细胞 | 无法区分是否分泌目标抗体 |
有限稀释法 | 将融合后的细胞稀释至单细胞水平,通过培养形成单克隆细胞群,再进行抗体检测 | 可获得纯度高的单克隆细胞 | 耗时较长,效率较低 |
ELISA检测 | 对培养上清液中的抗体进行特异性检测,筛选出能分泌目标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 直接检测抗体分泌能力,准确性高 | 需要大量样本,成本较高 |
流式细胞术(FACS) |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对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分析,筛选特定表型的细胞 | 快速、高通量 | 需要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 |
免疫荧光染色 | 通过标记抗体识别细胞内的目标抗原,判断其是否为阳性杂交瘤细胞 | 直观、准确 | 操作复杂,耗时较长 |
二、筛选流程概述
1. 细胞融合: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在聚乙二醇(PEG)作用下融合。
2. HAT培养基筛选:利用HAT培养基淘汰未融合细胞,保留杂交瘤细胞。
3. 初步筛选:通过有限稀释法或克隆化培养,获得单克隆细胞。
4. 功能验证:使用ELISA、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抗体分泌情况。
5. 稳定株建立:筛选出稳定分泌目标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用于后续大规模生产。
三、注意事项
- 在筛选过程中,需注意细胞的传代与冻存,避免污染和遗传不稳定。
- 不同类型的杂交瘤细胞可能需要不同的筛选策略,应根据实验目的灵活调整。
- 筛选结果需多次重复验证,确保其稳定性和特异性。
通过上述方法和原理的结合,研究人员可以高效地筛选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杂交瘤细胞,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