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原文及翻译】《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雄浑的笔调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将士的英勇,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昌龄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格。
一、原文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翻译
译文:
秦代的明月照耀着汉代的关隘,征战万里的人仍未归来。
只要还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在,就不会让敌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三、
《出塞》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边塞征战的画面。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用历史的厚重感来衬托现实的战争,表现出时间的漫长与战争的无尽。“万里长征人未还”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牺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对英雄将领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安宁的深切期望。
四、对比表格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王昌龄(唐代) |
体裁 | 七言绝句 |
主题 | 边塞战争、英雄气概、家国情怀 |
名句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意象 | 明月、关隘、征人、龙城飞将、胡马、阴山 |
思想情感 | 对战争的反思、对英雄的赞美、对和平的渴望 |
艺术特色 | 借古讽今、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
五、结语
《出塞》作为王昌龄的名篇,不仅是边塞诗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至今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