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衣敝衣原文及翻译】《曾子衣敝衣》是出自《礼记·檀弓上》的一则典故,讲述的是曾子在贫困中仍坚守节操、不为外物所动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义”与“德”的重视,以及曾子作为孔子弟子的高尚品格。
一、文章总结
《曾子衣敝衣》主要讲述了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面对他人劝他换一件新衣时,他拒绝了,并强调自己并非不愿穿新衣,而是不愿为了外在的物质而违背内心的道义。这一行为体现了曾子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精神风貌。
故事虽短,却寓意深刻,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内在修养和道德操守的高度重视。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曾子衣敝衣,以耕于鲁。 |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鲁国耕种。 |
或曰:“请以此易。” | 有人对他说:“请用这件衣服换一件吧。” |
曾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易一身之养。” | 曾子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天下而放弃自己的操守。” |
“且吾闻之:君子不以所养害其身。” | “况且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供养自己而损害自身。” |
“今吾衣敝衣,可以养吾身;若易之,则不能养吾身。” | “现在我的衣服虽然破旧,却能养活我;如果换成新的,反而不能养活我。” |
“是以不敢。” | “因此我不敢这样做。” |
三、总结与启示
《曾子衣敝衣》虽是一则简短的记载,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
- 重义轻利:真正的君子应以道义为重,而非追求物质享受。
- 安贫乐道: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清白。
- 自省自律: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光鲜,而在于内在的修养与操守。
曾子的言行,正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体现。
结语
《曾子衣敝衣》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要注重内在修养,坚守原则,做一个有道德、有操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