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的意思是什么】“兵不血刃”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意是指战争中没有流血,形容在战斗中没有经过激烈厮杀就取得了胜利。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用智谋、策略或威慑手段迅速取得胜利,而不用大规模的武力冲突。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解释 |
兵不血刃 | bīng bù xuè rèn | 指作战时没有流血,比喻用非暴力手段迅速取胜。 |
二、出处与演变
出处 | 原文 | 含义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楚子玉曰:‘战则必败。’王怒曰:‘若战而胜,我何以待之?若其不胜,吾不以一夫之死为辱也。’……晋人闻之,曰:‘楚有三良,不可敌也。’遂退。楚人不战而退,兵不血刃。” | 表示楚军未战先退,避免了流血冲突。 |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示例 |
作谓语、定语 | 这场战役兵不血刃,敌人便投降了。 |
作状语 | 他用智慧说服了对方,兵不血刃地解决了问题。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不战而胜、兵不血刃、不劳而获 |
反义词 | 血流成河、兵戎相见、浴血奋战 |
五、使用场景
- 军事领域:形容一场战斗中没有造成大量伤亡。
- 政治谈判:比喻通过外交手段达成目的,避免冲突。
- 商业竞争:指通过策略或优势迅速击败对手,无需正面冲突。
六、总结
“兵不血刃”强调的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果,尤其是在对抗或竞争中,通过智慧、策略或威慑力来达到目的,而不是依赖武力或激烈的冲突。这一成语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也广泛用于现代的政治、商业和日常生活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谋略、追求和平解决冲突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