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了夫人又折兵主人公】“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用来形容在一场行动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失去了重要的东西,甚至造成了更大的损失。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东吴的孙权和周瑜,而故事的核心人物则是刘备。
一、
“赔了夫人又折兵”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讲述的是孙权为了夺取荆州,设计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企图通过联姻控制刘备,同时借机夺回荆州。然而,这一计划最终失败,不仅没能达到目的,反而让刘备成功逃离,并且在撤退过程中损失了不少兵马。因此,后人用“赔了夫人又折兵”来形容这种得不偿失的结果。
该事件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军事策略,也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刘备的应变能力。虽然孙权和周瑜精心策划,但最终却落得个“两头空”的结局。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
成语含义 | 指做一件事不仅没得到好处,反而失去了更多,得不偿失 |
主人公 | 孙权、周瑜(主要策划者);刘备(被利用者) |
故事背景 | 孙权为夺荆州,设计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 |
故事结果 | 刘备成功逃脱,孙权失去妹妹,同时损失兵马 |
背后原因 | 诸葛亮早有防备,刘备机智应对 |
后世影响 | 成语广泛用于形容做事不得法、反受其害的情况 |
三、结语
“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它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深思熟虑,避免因小失大。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商业竞争还是人际交往,都应当以理性判断为主,避免陷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