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是什么意思】2、原文“佞是什么意思”
一、
“佞”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nìng”,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一种带有贬义的品德或行为。它通常指人善于阿谀奉承、巧言令色、心术不正,或者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忠、虚伪的行为。在历史文献中,“佞”常与“忠”相对,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谄媚权贵、欺骗他人的人。
在现代汉语中,“佞”虽然仍保留其本义,但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文阅读或文学作品中。因此,了解“佞”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及人物形象。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佞 |
拼音 | nìng |
部首 | 亠 |
笔画 | 7画 |
结构 | 上下结构 |
基本释义 | 1. 善于阿谀奉承;2. 虚伪、不正直;3. 在政治中表现为谄媚、不忠。 |
古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官员或士人,如“奸佞”、“佞臣”。 |
现代用法 | 使用较少,常见于古文、诗词或文学作品中。 |
近义词 | 谄媚、虚伪、阿谀、奸诈 |
反义词 | 忠诚、正直、诚实、刚正 |
文化背景 | 常出现在史书、小说中,用于批判不忠之臣或虚伪之人。 |
三、补充说明:
“佞”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巧言也”,即“花言巧语”,强调的是语言上的虚伪和欺骗。在《左传》《史记》等经典文献中,“佞”常与“忠”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儒家思想中对忠诚与正直的重视。
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赵王因使廉颇将,以拒秦。秦数攻赵,赵不能支,乃使使者请和于秦。秦王怒,遂绝赵,而遣使告赵曰:‘吾欲得赵城,赵不听,吾当伐之。’赵王惧,乃使蔺相如往。”这里的“佞”虽未直接出现,但“秦王”所表现的贪婪与虚伪,正是“佞”的典型体现。
四、结语:
“佞”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色彩的汉字,主要用来形容那些心术不正、擅长奉承、不忠不义的人。了解“佞”的含义,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也能帮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识别和警惕类似的行为。在阅读古籍或文学作品时,遇到“佞”字,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准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