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楫什么意思】“中流击楫”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东晋时期的历史典故,常用来形容人有志向、有担当,敢于在艰难环境中奋起抗争的精神。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还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一、成语解释
中流击楫:字面意思是“在江河的中流击打船桨”,比喻在国家或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奋勇抗敌、立志报国。
出处:出自《晋书·祖逖传》。讲的是东晋名将祖逖,面对北方胡人入侵、中原沦陷的局面,毅然决然地率领部下北伐,誓要收复失地。他在渡江时,击楫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示自己若不能光复中原,就如江水一样一去不返。
二、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中流击楫 |
拼音 | zhōng liú jī jí |
出处 | 《晋书·祖逖传》 |
释义 | 在江河中击打船桨,比喻在危难之时奋起抗争、立志报国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有志之士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 |
近义词 | 奋发图强、矢志不渝、壮志凌云 |
反义词 | 胆小怕事、消极退缩、苟且偷安 |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中流击楫”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忠诚、勇敢、责任和理想的追求。在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以“中流击楫”自勉,激励自己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
比如,南宋的岳飞、文天祥等,都是“中流击楫”精神的继承者。他们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依然坚守信念,奋起反抗,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四、现代应用
在当代,“中流击楫”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表达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它常出现在演讲、文章、影视作品中,用来赞美那些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于担当的人。
例如:
- “他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怀揣理想,真正做到了‘中流击楫’。”
-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继承‘中流击楫’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五、结语
“中流击楫”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有勇气、有决心,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过程中,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