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柯人的典故是什么】“烂柯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典故,常用来比喻时间流逝、世事变迁。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述异记》,讲述了一个人因入山砍柴,误入仙境,一去数十年,回到人间后发现早已物是人非的故事。
一、典故概述
“烂柯人”出自《述异记》中的一个传说: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两位仙人在对弈。他驻足观看,被棋局吸引,忘记了时间。等他准备回家时,发现自己的斧头柄已经腐烂(即“烂柯”),回到家中,发现亲人早已去世,世间已过去数十年。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飞逝的主题,也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某种情境中度过漫长时光却不知岁月已过。
二、典故解析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南朝梁·《述异记》 |
主角 | 王质(樵夫) |
故事背景 | 山中遇仙人下棋,沉迷忘归 |
核心情节 | 斧柄腐烂,归家发现亲人已逝,世事变迁 |
寓意 | 时间流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
文学影响 | 常用于诗词、小说中,象征超脱尘世或时间错位 |
三、文化意义与应用
“烂柯人”的典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被广泛引用,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虽未直接提及“烂柯”,但其意境与时间流逝、人生感慨相通。
此外,这一典故也常被用作比喻人在某种状态中沉醉于理想或幻想,忽略了现实的时间流逝,具有强烈的哲理性与象征意义。
四、结语
“烂柯人”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忘时间的珍贵。它不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更是中国文化中关于时间、生命与变化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