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解析】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句诗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一个未来团聚的场景,诗人寄托了对重逢的渴望与期待。
整句诗语言含蓄,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古典诗歌中“以景写情”的艺术特色。通过“剪西窗烛”这一生活化的细节,以及“巴山夜雨”的自然景象,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以下为该诗句的详细解析:
二、表格解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
原文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字面意思 |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窗前剪烛,再谈一谈这巴山夜雨的时光? |
情感表达 | 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渴望。 |
意象分析 | - “西窗烛”:象征温馨的家庭生活与亲密关系。 - “巴山夜雨”:描绘孤寂、思念的环境氛围。 |
艺术手法 | 1. 情景交融: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 2. 虚实结合:现实的离别与未来的团聚形成对比。 3. 对比手法:“共剪西窗烛”与“巴山夜雨”形成时间与空间上的对照。 |
文化内涵 | 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家庭、亲情的重视,以及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期盼。 |
现代意义 | 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共鸣,提醒人们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
三、结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句极富感染力的诗句,它用最朴素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情感。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能从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思念与期待。这首诗不仅是李商隐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思乡怀人”主题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