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几类(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2022-07-20 16:58:25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几类,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传染病防治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而制定的法律。

0301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989年2月21日通过,自1989年9月1日起施行。

最近一次修订是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的,将于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新修订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号作出,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20年10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甲、乙、丙类传染病的特点。乙类传染病为新感染H7N9禽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草案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经确认排除传染病疫情的,不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二)传染病有什么特点?传染病具有病原体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感染后往往具有免疫力。一些传染病是季节性的或地方性的。传染病的分类还没有统一,可以按照病原体或者传播途径来分类。预防传染病,应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然有三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感染他人的途径)和易感人群(对传染病无免疫力的人)。如果能完全切断其中一个环节,就可以预防这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在预防中充分利用它。除了主导环节,对于其他环节也要采取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各种传染病。

(3)传染病的传染源有哪些?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即患有传染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体内有大量的病原体。在病程的各个时期,患者的传染源不同,主要与疾病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以及患者与周围人群接触的程度和频率有关。例如,大多数传染病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时,可排出大量病原体,威胁周围人群,是重要的传染源。但有些患者,如百日咳患者,在卡他期排出的病原体较多,传染性强,而在痉挛期排出的病原体明显减少,传染性逐渐降低。再比如乙肝患者在潜伏期末期是有传染性的。

一般来说,病人在恢复期不再是传染源,但某些传染病(伤寒、白喉)的恢复期病人在一定时间内仍能排出病原体,继续发挥传染源的作用。

病原体携带者是指没有临床症状,但能排泄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带菌者有两种:有病的和所谓健康的。前者是指临床症状消失,身体机能恢复,但仍继续恶化的个体

人和动物可以患同一种疾病,但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是不同的。比如患狂犬病的狗会攻击人和其他动物,成为该病的传染源之一。但患有该病的人临床上怕水,不再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