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区矫正多久去一次(社区矫正)

2022-07-18 20:04:06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社区矫正多久去一次,社区矫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社区矫正是做什么的?

社区矫正是一种与召开监禁矫正的中央政法委会议相对立的执行方法。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安置在社区,由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及其派出机构(司法所)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者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不良行为,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一切社会力量,对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监管改造后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和改造。

(2)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社区矫正接受的罪犯被称为社区矫正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符合上述条件的,应当将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意轻微的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初犯和过失犯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3)社区矫正体系的意义

从刑事立法的精神来看,它有效地回应了国际社会对行刑社会化的要求。首先,从刑罚目的来看,我国现行刑法理论在刑罚的适用和执行上强调惩罚与改造相结合。这次社区矫正在刑法中明确规定,在立法中明确确立了行刑社会化的理念,使行刑社会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从刑事政策的角度看,社区矫正立法也是我国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罪犯“教育、感化、挽救”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政策。这是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

最后,社区矫正写入刑法顺应了国际社会行刑社会化的趋势。《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是1955年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一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通过的,其中第61条明确规定:“囚犯待遇不应着眼于他们被排除在社会之外,而应着眼于他们继续成为社会成员。”《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即《北京规则》)明确指出:“应充分注意采取积极措施,包括充分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包括家庭、志愿者和其他社区团体、学校和社区机构,以促进青少年的福祉,减少依法干预的必要性,并在他们违法时予以有效、公平和人道的处理。”社区矫正刑法的制定无疑是中国行刑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对联合国公约的积极响应,也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