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工资制度改革)

2022-07-13 06:40:06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工资制度改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进行了中国工资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工资制度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改变当时职工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局面,同时调整工资关系,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要求。

这次工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建立11种工资区制度。

具体方法是将全国划分为11个工资区,每个工资级别有11个工资区标准。

工资区类别越高,工资标准越高。

当时规定1类工资区为100,每高工资区增加3%的工资标准。

当时北京执行6个工资区标准,青海西宁执行11个工资区标准。

2.在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是分开的,分别制定各自的工资标准。

1956年的工资改革,在国家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建立了岗位等级工资制度,为实行按劳分配奠定了制度保障。

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我国对1956年建立的岗位等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度。

1985年工资改革的必要性在于:1。

工作人员的报酬是脱节的,他们的职位和工资水平是脱节的。

由于缺乏正常的晋升增资制度,工作人员的薪酬不能随着职位的变动而变动,形成了无薪晋升的做法,职位与薪酬的差别导致了薪酬分配的平均主义。

2.工资可涨可跌,可增可减,形成工资福利“终身制”。

3.同一行业、工种、岗位执行多种工资标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员工积极性和内部团结。

4.在工资管理体制上,权力过于集中在中央,政企不分。

几十年来都是全国统一安排,不利于发挥地方和部门基层的积极性。

1985年改革的内容是3360。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岗位工资制,工资分为四部分,即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和奖励工资,也称结构工资制。

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的工资改革,是因为原有的工资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冲突,缺乏生机和活力。

1993年工资改革的内容是将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脱钩。

国家机关实行等级工资制度,而事业单位实行能够反映其行业和业务特点的各种工资制度。

1.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实行职级工资制度,包括岗位工资、职级工资、基本工资和工龄工资。

2.事业单位将工作人员工资分为固定部分和生活部分,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或企业薪酬制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