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杜崇烟(杜崇烟)

2022-07-11 16:36:25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杜崇烟,杜崇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上访?群众为什么上访?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杜崇烟去年底在当地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近七成属于涉法涉诉信访,其中对民事诉讼结果不满的个人信访占多数。没有委屈,就没有人上访。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杜崇烟将这一问题提交司法当局进行调查。

司法机关认为,很多上访者对民事判决不满是因为败诉,主要是因为证据不足。民事诉讼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如果没有证据,即使有理有据,他们也会输掉官司。这种说法让杜崇烟,这个非法律专业人士有点不解:如今,请得起律师打官司的人少之又少。他们缺乏法律知识,得不到法律援助。他们往往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取证。法律真的这么“无情”吗?

杜崇烟告诉记者:“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据说这是国外的通行做法。但我认为这一条在中国的应用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修改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明原则是杜崇烟首先提出的,杜崇烟强调的理由是:“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这种在西方盛行的民事诉讼原则,是基于其充足的律师资源和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打官司请律师在国外很常见。即使请不起律师,一般也能得到免费的法律援助,但在中国,尤其是农村,这还是不可能的。”

据统计,目前中国注册律师约14万人,平均每9000人就有一名律师,而美国每200人就有一名律师。杜崇烟认为,当普通人得不到律师服务和法律援助时,“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不能适用于所有民事案件。对于弱势群体,要强调法院的积极调查取证。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有责任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所必需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杜崇烟建议将该条中的“人民法院应当调查取证”改为“人民法院必须调查取证”,通过强化法院的调查取证责任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这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国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法律援助对象的层次十分狭窄,大量的困难群众得不到援助。杜崇烟说,法律援助是国家对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为困难群众打官司提供有效帮助”。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法律援助事业,落实总理报告的要求。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