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意思及出处】“一泻千里”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水流迅速、气势磅礴,也比喻事情发展迅速或情绪高涨。这个成语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都十分常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一泻千里 | 原指江河奔流直下,势不可挡;后引申为事情发展迅速,或情感、情绪强烈而无法抑制。 |
二、出处与演变
“一泻千里”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虽然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出现“一泻千里”,但其描绘的江河奔腾之势与该成语的意境非常相似。
后来,在宋代文人苏轼的《赤壁赋》中,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一泻千里”的意象。到了明清时期,“一泻千里”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水流、情绪、局势等快速发展的常用语。
三、用法举例
场景 | 例句 |
描述水流 | 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 |
形容情绪 | 他一泻千里地倾诉着内心的痛苦。 |
比喻事物发展 | 这个项目一泻千里地推进,进展迅速。 |
四、文化意义与现代应用
“一泻千里”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情绪表达和事业发展时。它既保留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又具备较强的现实适用性。
五、总结
“一泻千里”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象征意义的成语,原意是形容水流迅猛,后引申为事物发展迅速或情绪强烈。它的出处虽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诗词中的描写。如今,它已成为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词汇之一,适用于多种语境。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泻千里 |
含义 | 原指水流急速,后引申为事物发展迅速或情绪强烈。 |
出处 | 虽无确切出处,但可溯源至唐宋诗词中对江河奔流的描写。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自然景象、情绪表达及事物发展速度。 |
现代应用 | 广泛用于文学、口语及书面表达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一泻千里”的含义、来源及其在现代语言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