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有怀】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他晚年时期。这首词以登临京口北固亭为背景,借古抒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全词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如孙权、刘裕等英雄人物的功绩,抒发了对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渴望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整首词情感沉郁,气势恢宏,语言凝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牌名 | 永遇乐 |
作者 | 辛弃疾 |
创作年代 | 南宋时期(约1205年) |
地点 | 京口北固亭(今江苏镇江) |
主题 | 怀古、忧国、壮志未酬 |
风格 | 沉郁雄浑,情感深沉 |
艺术特色 | 借古讽今、用典丰富、语言凝练 |
核心意象 | 英雄人物、江山胜迹、历史兴亡 |
情感基调 | 悲愤、感慨、无奈 |
历史背景 | 南宋偏安,北方沦陷,主战派受压制 |
精彩句子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三、简要分析: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大业,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在晚年被贬闲居,虽有满腔热血,却无力回天。因此,当他登上北固亭,面对滚滚江水和历史遗迹时,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不仅怀念古代英雄,更是在借古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此词虽为怀古之作,实则蕴含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辛弃疾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暗讽当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也表达了自己虽年迈仍愿为国效力的决心。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令人动容。
四、结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家国情怀的历史见证。它让我们看到一位爱国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坚持,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