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为相译文】一、
《田子为相》是一篇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田子担任国相后因私事耽误国事,最终被君主责备的故事,传达了“公私分明”的重要性。文章强调官员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能因个人事务影响政务,否则将失去信任与权力。
故事中,田子在处理国事时因家中有事而请假,结果被君主认为是不称职的表现。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对官员责任感的要求,也揭示了权臣若不守规矩,终将自取灭亡的道理。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田子为相,三年,不治。 | 田子担任国相三年,却没有什么政绩。 |
君曰:“子何不治?” | 君主问:“你为什么没有治理好国家?” |
对曰:“臣之母病,故不治。” | 田子回答:“我的母亲生病了,所以我没有治理。” |
君曰:“夫子为相,而母病而不治,是不忠也。” | 君主说:“你作为国相,母亲生病却不治理,这是不忠。” |
子曰:“臣闻之:‘人臣之孝,不如孝于亲;孝于亲,不如忠于君。’” | 田子说:“我听说:‘臣子的孝道,不如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不如忠于君主。’” |
“今臣之母病,臣不敢以私废公。” | “现在我的母亲生病了,我不敢因为私事而废弃公事。” |
君曰:“然则,何以不治?” | 君主说:“那么,为什么没有治理呢?” |
子曰:“臣之母病,臣不敢以私废公,是以不治。” | 田子说:“我的母亲生病了,我不敢因为私事而废弃公事,所以没有治理。” |
君曰:“子之孝,可及于母;子之忠,不可及于君。” | 君主说:“你的孝心可以体现在母亲身上;但你的忠诚,却无法体现在君主身上。” |
于是,罢其相。 | 于是,君主罢免了他的相位。 |
三、总结
《田子为相》通过一个简单的对话,展现了古代政治中“公忠”与“私孝”之间的冲突。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君爱国”的理念,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官员道德和责任的高度期待。
从现代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应以大局为重,避免因个人情感或家庭事务影响职责履行。只有做到公私分明,才能赢得信任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