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庄子原文及翻译】《山木》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文章,主要通过寓言故事和哲理思辨,探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文章语言精炼,寓意深远,体现了庄子对世俗名利的批判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一、
《山木》一文以“山木”为题,借山中树木之喻,揭示了人应顺应自然、不被外物所困的道理。文中通过多个寓言故事,如“匠石之齐”、“庚桑楚”、“孔子与颜回”等,表达了庄子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主张人应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避免被功名利禄所束缚。
文章核心思想包括:
- 顺应自然:人应像山中的树木一样,自然生长,不刻意追求外在的成就。
- 无为而治:反对人为干预自然和社会,主张顺其自然。
- 超越世俗:摆脱对权力、名声、财富的执着,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
- 知足常乐:认识到物质的有限性,安于现状,获得心灵的安宁。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 山中的树木,因为自身而招致砍伐;油脂因为燃烧而自我损耗。 |
夫人必知其所以然,然后可以语道。 | 人如果知道事物的本源,才能谈论大道。 |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价值,却不知道“无用”的价值。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用没有厚度的东西进入有空隙的地方,刀刃运行起来必定有余地。 |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 现在你有五个石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大酒樽,用来漂浮在江河之上呢? |
孔子曰:“吾与点也!” |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说法!” |
三、结语
《山木》一文通过丰富的寓言和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是一篇哲学散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诱惑,庄子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回归内心,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