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跋后疐的意思是什么】“前跋后疐”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我从事于野,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啜啜。既见君子,我心则悦。我心则悦,我思我德。我思我德,我心则宁。我心则宁,我思我生。我思我生,我心则平。”后来被引申为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的状态。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前跋 | 前面有困难或阻碍 |
后疐 | 后面有牵制或阻碍 |
整体意思 | 指前后都有困难,进退维谷,处境艰难 |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后被历代文人引用。
- 用法:多用于描述人在困境中无法前进或后退的尴尬状态,常用于文学或书面语中。
- 近义词:进退两难、左右为难、四面楚歌
- 反义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畅通无阻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压力大 | 他现在前跋后疐,既要应对客户,又要处理内部问题。 |
家庭矛盾 | 她夹在父母之间,前跋后疐,不知如何是好。 |
政治局势 | 国家在外交上陷入前跋后疐的境地,难以抉择。 |
四、总结
“前跋后疐”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前后双重压力时的无奈与挣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照。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尝试寻找突破口,调整心态,逐步走出困境。
通过以上文字和表格的结合,我们对“前跋后疐”的含义、出处、用法及使用场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个成语虽然较为古雅,但在现代语境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