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若敝屣的意思是什么】“弃若敝屣”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物或某人极其轻视、毫不在意,甚至像扔掉破鞋一样随意丢弃。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背景。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弃若敝屣 |
拼音 | qì ruò bì xǐ |
释义 | 形容对某物或某人极度轻视,毫不在意,像扔掉破鞋一样丢弃。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政不善,使民不归仁,是驱民而使之入于恶也。故君子有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小人之恶,亦如是。故曰:‘君子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德。’”(后世引申为“弃若敝屣”)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批评某些人对待事物的态度。 |
近义词 | 视如草芥、不屑一顾、弃置不顾 |
反义词 | 珍视如宝、爱惜不已、倍加珍惜 |
二、成语解析
“弃若敝屣”中的“敝屣”是指破旧的鞋子,象征着毫无价值的东西。“弃若敝屣”则比喻对某人或某物极为轻视,认为其毫无价值,可以随意抛弃。
这个成语多用于表达对某种行为、观点或人的否定态度,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在现代语境中,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些无用之物的处理方式。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批评他人 | 他对朋友的建议弃若敝屣,结果吃了大亏。 |
描述物品 | 那些过时的电子产品,如今早已弃若敝屣。 |
文学作品 | 在小说中,主人公对过去的错误选择弃若敝屣,重新开始人生。 |
四、总结
“弃若敝屣”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表达了对某物或某人极度轻视的态度。它不仅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在现代汉语中也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尤其是在批评或描述一种极端的抛弃行为时。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