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于长宜先知原句启示及译文】“弟于长宜先知”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中“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尊敬与顺从,是儒家伦理中“五伦”之一。
这句话强调了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作为晚辈应当尊重长辈、遵循礼节,体现出一种秩序与和谐的价值观。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
原句解析
原句 | 释义 |
弟子入则孝 | 指年轻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 |
出则悌 | 在外要敬重兄长,遵守礼仪 |
谨而信 | 行事谨慎,言而有信 |
泛爱众 | 对众人要有爱心和关怀 |
而亲仁 | 亲近有德之人,向善学习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在做好本分之后,再学习文化知识 |
启示与现实意义
1. 家庭和谐的基础
“悌”不仅是对兄长的尊重,更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尊重长辈,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2. 社会秩序的体现
在古代社会,“悌”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道德准则。现代社会虽不再强调等级制度,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依然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3. 个人修养的体现
“悌”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修养。一个人若能尊重他人、谦逊有礼,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4. 教育中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学文”之前应先修德,说明品德教育应在知识学习之前进行。这提醒现代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
总结
“弟于长宜先知”虽出自古代经典,但其精神内核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尊重长辈、遵守礼仪,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做一个有德之人。
项目 | 内容 |
原句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出处 | 《论语·学而》 |
含义 | 弟弟对兄长应尊重,强调家庭伦理与个人修养 |
启示 | 家庭和谐、社会秩序、个人修养、教育优先 |
现实意义 | 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