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怎么读什么意思】“兀”是一个汉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一些特定语境下仍有其意义。本文将从读音、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兀”字共有两种常见读音:wù 和 wū,分别对应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在古文中,“兀”常用来形容高耸、突出的样子,或表示“突然”的意思;而在口语中,尤其是方言中,它可能有其他引申义。
在现代汉语中,“兀”作为常用字的频率较低,但仍然出现在一些成语、诗词或人名中。了解它的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或文学作品。
二、表格展示
汉字 | 读音 | 拼音 | 部首 | 笔画 | 含义解释 | 示例/用法 |
兀 | wù | wu4 | 丷 | 3 | 高耸的样子;突兀 | “山兀”,形容山峰高耸;“兀然”,突然 |
兀 | wū | wu1 | 丷 | 3 | 方言中表示“很”、“非常” | 在部分方言中,如“兀大”表示“很大” |
三、详细说明
1. 读音为 wù(第四声)
- 常见于书面语或古文,表示“高耸、突出”之意。
- 如:“兀立”指高高地站立;“兀然”表示忽然、猛然。
- 在诗词中也常出现,如“孤峰兀立”形容孤独的山峰高高耸立。
2. 读音为 wū(第一声)
- 多用于方言或口语中,表示“很、非常”的意思。
- 如“兀大”即“很大”,“兀冷”即“很冷”。
- 这种用法在部分地区如四川、湖南等地较为常见。
四、注意事项
- “兀”在普通话中不常用,多见于书面语或特定地区方言。
- 在书写时,注意与“无”、“吴”等字区分,避免混淆。
- 如果在阅读古文或地方文献时遇到“兀”,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兀”在诗词中的运用或方言中的具体表达,可参考相关古籍或地方语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