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原文】“二桃杀三士”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权谋故事,讲述了齐国大夫晏婴如何用两个桃子设计除掉三位恃功自傲的勇士,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引发国家动荡的冲突。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智慧与手段。
一、
“二桃杀三士”讲述的是齐景公时期,三位勇猛的将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居功自傲,不把朝中大臣放在眼里。晏婴为了消除隐患,决定以智取胜。他设计让齐景公赏赐两位桃子,让他们根据功劳大小来分食。三人因争功而互相指责,最终在争斗中死去,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这一典故常被用来形容利用巧妙手段,使对手自相残杀,达到目的。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故事出处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
主要人物 | 晏婴、齐景公、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 |
背景 | 齐景公时期,三位勇士恃功自傲,威胁朝廷 |
核心策略 | 晏婴用“二桃”诱使三人争功,导致自相残杀 |
故事结果 | 三人因争功而死,齐国得以稳定 |
历史评价 | 表现了晏婴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 |
现代启示 | 权谋手段虽有效,但缺乏道德基础,常受后世争议 |
三、简要分析
“二桃杀三士”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晏婴没有直接动用武力或权力压制,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让敌人在无意识中走向毁灭。这种做法在古代政治中并不罕见,但也引发了对道德与手段之间界限的思考。
尽管故事表面上是“智取”,但从现代视角看,其手段略显阴险,甚至带有牺牲无辜者的意味。因此,这个故事也常被用来警示人们:权谋虽能一时得利,但未必长久。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故事的历史背景、文化影响或相关成语解析,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