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哪本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常被用来强调法律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即法律不应因权贵而有所偏袒,也不应因外力而改变其原则。以下是对该句出处的详细总结。
一、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一句具有深刻法治思想的经典语句,表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妥协的理念。这句话最早见于《尚书·周书》中的《吕刑》篇,后在《韩非子》等诸子著作中也有引用或变体。它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法治精神的重视,也反映了儒家和法家思想中关于公平执法的共同追求。
尽管不同文献中表述略有差异,但核心含义一致:法律应当刚正不阿,不受权势左右,如同绳索般笔直,不因外力而弯曲。
二、原文出处对照表
出处文献 | 原文内容 | 说明 |
《尚书·周书·吕刑》 | “今尔百姓,视我如天,听我如神,无敢不敬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 最早出处,强调法律的神圣性和公正性。 |
《韩非子·有度》 |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 韩非子引用此句,用于强调法治理想,主张依法治国。 |
《汉书·东方朔传》 |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 汉代文献中再次出现,体现该思想在后世的传承。 |
《后汉书·王符传》 |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 再次引用,说明此句在历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
三、结语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虽简短,却蕴含了深刻的法治理念,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这句话都在提醒我们:法律应当是公正无私的,不应受制于权力或利益的干扰。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句在当代法治建设中的应用,可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