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浥的意思是什么】“浥”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它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但主要与“湿润”、“沾湿”相关。以下是对“浥”字的详细解析。
一、
“浥”是汉语中的一个生僻字,读音为 yì。它的本义是“湿润”或“沾湿”,多用于描述水或其他液体轻轻接触物体表面的状态。在古诗词中,“浥”常用来描绘雨后或露水打湿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意境美。
此外,在某些方言或特定语境中,“浥”也可能有引申义,如“滋润”、“润泽”等。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言文或诗词作品中。
二、表格展示
字符 | 拼音 | 部首 | 笔画 | 基本释义 | 使用场景 | 示例 |
浥 | yì | 氵 | 9 | 湿润;沾湿 | 古诗词、文言文中 | “朝雨浥轻尘”(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三、延伸说明
1. 出处:
“浥”最早见于《诗经》等古代文献,后多用于唐宋诗词中。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这里的“浥”意为“湿润”,形容早晨的雨水打湿了地面的灰尘。
2. 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浥”不常用作日常词汇,但在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仍有一定的价值。它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营造出一种细腻、柔和的意境。
3. 与其他字的区别:
“浥”与“湿”、“润”等字意思相近,但“浥”更强调“轻微的湿润”或“液体接触表面”的状态,而“湿”则更偏向于“潮湿”或“含水较多”。
四、结语
“浥”虽是一个生僻字,但在古典文学中却有着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诗词中的意境和语言之美。对于学习中文或对古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了解“浥”这样的字词,是一种很好的语言积累和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