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羹见墙成语故事是什么】“见羹见墙”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出自《礼记·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见羹见墙,亦无弗敬。”这句话原本是赞美君子修养极高、言行一致,连在厨房里吃饭、面对墙壁时也保持恭敬之心。
后来,“见羹见墙”被引申为形容一个人即使在无人注意的地方,也能做到自律、谨慎、恭敬,体现出极高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
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见羹见墙 |
出处 | 《礼记·大学》 |
原意 | 指君子即使独处时也保持恭敬与自律 |
引申义 | 形容人内心修养高,行为端正,不因环境而改变态度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称赞他人的品德修养或自我要求严格 |
近义词 | 严于律己、慎独、表里如一 |
反义词 | 放纵自流、虚伪做作、表里不一 |
成语故事简述:
“见羹见墙”最早出现在《礼记·大学》中,原句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来比喻君子修身养性,像打磨玉器一样不断精进自己。随后提到“见羹见墙,亦无弗敬”,意思是说,即便是在吃饭的时候、面对墙壁的时候,也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能松懈。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慎独”的精神,即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正直和行为的端正。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被视为君子应有的修养。
总结:
“见羹见墙”虽然不是常见的成语,但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个人修养的高度重视。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与自律,做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