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草名字】在中药学中,许多植物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被赋予了别称或俗称。其中,“17草”是一种常见的民间称呼,指的是某些具有相似功效的草药。虽然“17草”并非正式名称,但在不同地区常用于指代多种草药。以下是对“17草”相关植物的总结与归纳。
一、总结
“17草”是一个泛指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等功效的草本植物。由于各地叫法不一,其具体所指可能因地域和文化背景而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17草”植物及其特点:
序号 | 植物名称 | 别名 | 功效 | 主要成分 | 生长环境 |
1 | 马齿苋 | 镜面草、猪耳菜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黄酮类、有机酸 | 田间、路边 |
2 | 车前草 | 猪耳朵草 | 利尿通淋、清肝明目 | 三萜类、多糖 | 路边、草地 |
3 | 夏枯草 | 地枯牛 | 清肝散结、降压 | 黄酮类、生物碱 | 山地、林缘 |
4 | 金银花 | 忍冬藤 | 清热解毒、抗病毒 | 绿原酸、木犀草苷 | 山野、灌木丛 |
5 | 甘草 | 国老 | 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 甘草酸、甘草次酸 | 干旱地区 |
6 | 蒲公英 | 奶奶丁 | 清热解毒、利胆 | 黄酮类、菊糖 | 路边、田野 |
7 | 野菊花 | 小金钱菊 | 清热解毒、疏风散热 | 黄酮类、挥发油 | 山坡、林下 |
8 | 丹参 | 红根 | 活血化瘀、安神 | 丹参酮、丹酚酸 | 山地、丘陵 |
9 | 石菖蒲 | 九节菖蒲 | 开窍醒神、化湿和胃 | 挥发油、黄酮类 | 湿地、水边 |
10 | 五味子 | 北五味子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 | 五味子素、有机酸 | 林下、山地 |
11 | 薄荷 | 冰薄荷 | 疏风散热、清头目 | 薄荷醇、薄荷酯 | 湿润地带 |
12 | 茵陈蒿 | 田基麻 | 清热利湿、退黄疸 | 茵陈二炔酮、黄酮类 | 河边、湿地 |
13 | 金银花藤 | 忍冬藤 | 清热解毒、抗炎 | 绿原酸、黄酮类 | 山野、灌木丛 |
14 | 金樱子 | 野石榴 |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 皂苷、鞣质 | 山地、灌木丛 |
15 | 芍药 | 白芍、赤芍 | 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 芍药苷、牡丹酚 | 草地、林缘 |
16 | 何首乌 | 交藤 | 补肝肾、益精血 | 二苯乙烯苷、蒽醌类 | 山地、林下 |
17 | 鸡冠花 | 凤尾花 | 凉血止血、祛风止痒 | 黄酮类、多糖 | 田间、庭院 |
二、说明
以上列出的17种草药虽常被称为“17草”,但实际并无统一标准。它们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叫法,甚至有些植物在不同文献中也被归为“17草”的范畴。因此,在使用时应结合当地习惯和实际药性进行辨识。
此外,这些草药大多属于常见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但也需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误用或过量使用。
三、结语
“17草”作为一种民间说法,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植物的认知与利用。通过了解这些草药的功效与特性,不仅能加深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天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