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过泰山侧文言文翻译和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是《礼记·檀弓下》中的一篇短文,记载了孔子路过泰山时,听到一位妇人在哭诉其家人的遭遇,从而引发孔子对社会、民生的感慨。这篇文章虽短,但内容深刻,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
一、原文
>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二、白话翻译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看到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泣,神情非常悲伤。孔子让子路去询问她为什么如此悲伤。子路问她:“你这样哭泣,好像有很深的忧愁。”妇人回答说:“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政令。”孔子感叹道:“你们要记住,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狠啊。”
三、总结与分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作者 | 儒家经典文献(非孔子亲撰) |
主题 | 反映社会现实,批判苛政,提倡仁政 |
人物 | 孔子、子路、妇人 |
情节 | 孔子见妇人悲痛,得知其家人因虎丧命,却因无苛政而不愿离去 |
核心思想 | “苛政猛于虎”——批评暴政的危害远超自然灾难 |
语言风格 | 简洁凝练,寓意深刻 |
现实意义 | 强调政府应以人为本,减轻百姓负担 |
四、文章价值
《孔子过泰山侧》虽然篇幅不长,但通过一个妇人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孔子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施政方式的反思。文中“苛政猛于虎”的说法,至今仍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五、结语
这篇短文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应以民为本,减少压迫,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