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呼号出处于哪里】“奔走呼号”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四处奔走、大声呼吁,以表达某种诉求或主张。这个成语的出处在古代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了解其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奔走呼号 |
含义 | 形容人们四处奔走、大声呼喊,多用于表达对某事的强烈呼吁或不满情绪。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社会运动、抗议活动或个人为某种理想而努力的情景。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贬,有时带有一定的批评意味,表示行为激烈但缺乏理性。 |
二、出处考证
“奔走呼号”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 “民不聊生,奔走呼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维持生计,只能四处奔走,大声呼喊求助。
不过,“奔走呼号”作为一个完整的成语形式,更常见于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如《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也多次出现类似的表达方式。
三、历史背景与演变
在古代,由于战乱频繁、赋税沉重,百姓常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四处奔波,向官府或有势力的人求助,因此“奔走呼号”逐渐成为描述民众苦难生活的常用语。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奔走呼号”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常用来形容革命者、知识分子或普通民众为争取自由、平等、正义而进行的斗争。
四、现代应用
场景 | 示例 |
社会运动 | “环保人士奔走呼号,呼吁政府加强污染治理。” |
文学作品 | “他一生奔走呼号,只为唤醒沉睡的民族意识。” |
新闻报道 | “市民奔走呼号,要求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
五、总结
“奔走呼号”源自古代文献,最初用于描述百姓因生活困苦而四处求救的情景。随着时间推移,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既可用于描述个体的奋斗,也可用于反映群体的诉求。了解其出处和演变,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情感色彩。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奔走呼号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民不聊生,奔走呼号。” |
含义 | 形容人们四处奔走、大声呼喊,表达诉求或不满。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社会运动、抗议、呼吁等场景。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贬,有时带有批评意味。 |
现代应用 | 社会运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奔走呼号”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更是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的重要语言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