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誓旦旦是什么意思信誓旦旦的意思】“信誓旦旦”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以非常坚定、真诚的语气表达承诺或誓言。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卫风·氓》,原意是形容男子对女子发誓时的诚恳态度。后来,它被广泛用来形容人在许诺或表态时语气强烈、态度坚决,但有时也可能带有讽刺意味,暗示其承诺并不一定可信。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信誓旦旦 |
拼音 | xìn shì dàn dàn |
出处 | 《诗经·卫风·氓》 |
本义 | 形容誓言诚恳、坚定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某人语气坚定地做出承诺,有时含讽刺意味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贬义(根据语境)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 |
近义词 | 誓言铮铮、信誓不渝 |
反义词 | 言而无信、口是心非 |
二、详细解释
“信誓旦旦”由“信誓”和“旦旦”两个部分组成。“信”表示诚实、真实;“誓”指誓言、保证;“旦旦”则表示诚恳、恳切的样子。整体意思是:以诚恳的态度发下的誓言,语气坚定,令人信服。
在古代文学中,“信誓旦旦”常用于描写爱情中的承诺,如《诗经》中所写的男女之情。而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一个人在说话时语气非常坚定,甚至有些夸张,但未必真的能够兑现。
例如:
- “他信誓旦旦地说一定会还钱,结果却杳无音讯。”
- “她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背叛我,可最后还是离开了。”
这类句子中,“信誓旦旦”往往带有一种反讽的意味,暗示对方的承诺并不可靠。
三、使用建议
1. 适用场合:可用于书面或口语中,尤其适合描述他人承诺时的语气。
2. 注意语境: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带有讽刺意味,避免误解。
3. 搭配词语:常与“说”、“讲”、“保证”等动词连用。
4. 避免滥用:虽然成语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但过度使用会让语言显得生硬。
四、结语
“信誓旦旦”不仅是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更是一种对承诺态度的形象表达。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的誓言时,既要倾听其诚意,也要保持理性判断,毕竟“信誓旦旦”并不总意味着“言出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