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风而遁汉语大词典】一、
“望风而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常用于描述在敌军或强敌到来时,迅速逃跑、不敢迎战的情景。该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因畏惧而仓皇退却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收录,“望风而遁”被解释为:“看到对方的气势或旗帜就逃走。”这一成语多用于军事或比喻性的语境中,强调的是因恐惧或力量悬殊而选择撤退的行为。
在现代汉语中,“望风而遁”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依然保留在文学作品和正式写作中,用来形容某些人面对压力或挑战时的退缩态度。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望风而遁 |
出处 | 《汉语大词典》 |
拼音 | wàng fēng ér dùn |
注音 | ㄨㄤˋ ㄈㄥ ㄦˊ ㄉㄨㄣˋ |
释义 | 看到对方的气势或旗帜就逃走,形容因恐惧而迅速逃跑。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尤其是描写战争、冲突或竞争场景中的退缩行为。 |
例句 | 敌军未至,守将已望风而遁,致使城池失守。 |
近义词 | 闻风丧胆、落荒而逃、败退如山 |
反义词 | 勇往直前、奋勇向前、迎难而上 |
词性 | 动词性成语 |
情感色彩 | 贬义 |
使用频率 | 较低,常见于文学或正式文本中 |
三、结语
“望风而遁”作为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勇气与退缩的态度。尽管现代生活中较少直接使用,但在需要表达某种“因惧而退”的情境时,它仍能起到精准且富有表现力的作用。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及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